1、康师傅“反击”市值重返千亿
截至6月29日上半年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康师傅控股股价收于18.2港元,市值再次回到千亿港元上方,新总市值1022亿港元,在恒生指数年初至今跌幅3.22%的同时,该股年内涨幅达到21.08%。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公司配合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升级产品线、提升产品健康水平和提升自身形象,是股价上演“V型反转”的重要原因。
康师傅控股及时顺应消费升级做出产品线升级,将公司的盈利再一次拉了上来。公司一季度财报显示,康师傅目前四大产品组合方便面、饮品、方便食品及其他类别中,方便面销售额为人民币63.08亿元,同比增长8.55%,期内占集团总销售额约42%;饮品期内实现销售额83.51亿元,同比增长4.62%,占集团总销售金额比例与上年同期持平为56%。这两大主营业务模块涨势亮眼,而在成长快的方便面业务中,又倚重容器面和高价袋面的销售增长。当中容器面销售额增长了6.91%,高价袋面则增长16.77%。
2、新型可持续饮料技术有望杜绝塑料瓶
据报道,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Clear Water制造公司将推出一款机器,可以在任何地点,如校园、酒店、体育馆、零售场所等场所完成每小时300多瓶水的过滤、灌装和封盖工作。该公司称创造这款设备的目的是为应对当前的塑料瓶危机。去年单就美国而言就消费了超过300亿的水瓶,其中多数的归宿是垃圾填埋场或流入海洋。
资料显示,这款机器使用时就地连接上主要供水系统,然后该机器将水灌入可回收的铝瓶或玻璃瓶,以备现场出售。配备自动回收机或设立回收区域可鼓励消费者退回空瓶,空瓶经清洗消毒、重新灌装后可再次出售。
3、中国快消市场销售额增速6年来增长
日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共同发布了《2018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快消品市场的销售额增长率从2016年的3.6%提高到了4.3%,这是六年以来销售额增速增长。报告从宏观角度反映了消费领域中的一些主要趋势。
首先是消费者买了更贵的东西。这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售价的提高,也就是源于产品“化”的趋势。中国消费者在2017年买到的商品单价变高了,消费品的平均售价上涨了4%。人们对于享受、休闲、健康、保健以及送礼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对于化产品的需要。
其次是电商仍然是重要增长动力,从地域上看,一线城市的渗透率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过去两年中更多的增长都来自三四五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电商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物流层面的改善。
后,在渠道方面,便利店与中小超市是零售商转型的方向。大卖场从数字上看份额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大卖场一边不停开新店,一边不断在关闭经营不佳的卖场。而中小超市出现了增长,一部分原因是随着O2O配送服务的提升,这些渠道可能会更好地成为他们采购或者配货的来源。与此同时,大卖场品牌也在开出中小型的店铺,向消费者“在外消费”的需求靠拢。
4、国货零食品牌“马大姐”启动小程序微商城
7月4日,国货零食品牌“马大姐”上线小程序微商城。目前“马大姐”小程序微商城在售的有豆干、手撕面包、软沙琪玛、肉松饼等零食。
马大姐食品方面表示,未来还会联合微信公众号“马大姐SISTERMA食品”做推广*,包括拼团、砍价、团购、限免等营销活动会陆续上线。
5、中国台湾能量饮料“熊霸”(X-Bear)进军大陆市场
据外媒报道,中国台湾泰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水果加工商天韵控股有限公司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大陆共同生产并推出熊霸激能饮料。
该协议勾勒出两家公司一项为期10年的战略合作计划,其中年泰威向天韵集团(包括其附属公司)订购不低于1.62亿的熊霸激能饮料产品。
泰威熊霸当前为中国台湾功能饮料销量前三品牌,具有很高的市场***和品牌认同度。天韵集团CEO兼董事会主席杨自远表示,该战略合作将整合天韵和泰威各自的资源,在中国大陆共同开发、制造和分销以市场为导向的高品质饮料产品。
6、十三妈妈发布月饼新品,提前打入中秋市场
近日,十三妈妈举办“花初成•悦玲珑” 月饼发布会。借用汉服在杭州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发布会现场,十三妈妈IP人物正式面世。丑丑的又带点俏皮的东方脸,延展锦集各种中国古典元素在里头。同时,本次发布会三款月饼依次亮相。除了高颜值的包装,*的文化内涵使得十三妈妈月饼收到现场嘉宾关注。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微信